◎文╱藥師林玲玉

「醫師,我的糖尿病一定要打針嗎?不能吃藥就好嗎?」「藥師,我有骨質疏鬆,要用哪一種藥治療比較好呢?」臨床上,總是面臨著許多醫療抉擇,不僅考驗著醫療人員的專業,也總是讓病人或家屬感到為難。

依據2016年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年報(TPR)的統計資料,病安事件發生可能原因與「溝通因素」相關之10,749件案例中,相對次數比例最高者為「團隊與病人或家屬間溝通不良」,占41.0件/百件;而另分析以加強溝通方式為病安事件預防措施或方法的20,197件事件中,亦以改變與病人溝通模式比例最高,相對次數百分比為59.5件/百件,這都顯示了醫病溝通是否良好,關乎著病安事件的發生。但是問題來了,醫療人員為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,經常使用艱深的醫學名詞,面對多數是沒有醫療背景的病人或家屬,要如何說明才能讓他們了解,而達到有效的溝通,做出最好的選擇呢?「醫病共享決策(Shared Decision Making, SDM)」即是最佳利器。

什麼是「醫病共享決策」呢?顧名思義,就是醫療人員與病人共同進行決策。傳統上,病人或家屬習慣性地交由醫療人員決定治療方式,除了相信專業,主要也是因為對醫療知識相對缺乏。「醫病共享決策」的出發點是強調病人是自己身體的主人,應要充分與醫療團隊討論後,自己做出治療決定。臨床上,屬於高風險、低確定性和低風險、低確定性的疾病治療,都是可以進行「醫病共享決策」的題材,醫療人員先依證據醫學,製作淺顯多元化的決策輔助工具,將疾病治療相關重要知識及常見的問題,透過生動的文字、影片、動態圖像化說明或電子化的互動工具,協助病人或家屬了解基本概念,再進行治療選項的比較和討論,最後再做出決策,整個過程兼具知識、溝通和尊重三元素。

「醫病共享決策」除了病人和家屬的參與,另外的關鍵人員就是引導整個流程進行的臨床決策教練(Coach),可以由相關的醫療人員擔任。醫策會宣導適合採用「醫病共享決策」的臨床情境,其中一項就是「需長期服用之藥物」,這是藥師可以充分介入發揮專業的地方。過去的衛教模式,藥師會針對醫師開立的處方,對病人或家屬進行藥品的相關說明與指導,型態上是藥品品項確定,而病人是被動的接受資訊,較少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。「醫病共享決策」則可透過團隊的合作,優先將臨床治療上屬於長期但低確定性的藥品,由藥師藉由運用以實證為基礎的決策輔助工具,以病人能理解的方式說明,依據病人的喜好和價值觀,指引病人一步一步的進行討論,最終做出最符合需求的藥品治療決策,強調的是病人在做決定前已具備對疾病或治療的知識。

透過「醫病共享決策」,病人和家屬可以充分明瞭各種治療方案的優缺點,再依據自己的喜好和價值觀與醫療團隊討論,以選出最佳可行之治療選項,此機制在國外已行之多年,但在台灣仍屬新的概念,醫療人員應主動提供相關資訊讓民眾了解,並鼓勵病人和家屬參與。目前台灣醫療界普遍面臨醫病關係緊張,若能導入團隊合作,充分運用「醫病共享決策」達到治療共識,降低醫病資訊及認知的差距,應能減少糾紛與病安事件。藥師在此議題上應主動介入,協助釐清病人和家屬關於藥品治療的需求和考量,並在實證以及專業的基礎上,與病人和家屬充分溝通,以幫助他們做出最佳的臨床選擇,實踐真正以病人為中心的藥事照護。

(本文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藥學部藥師)